价值;残次币人民币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和其他产品一样,它在生产过程中要经过印刷、裁剪等多道工序,有时也会出现残次品,但人民币在出厂前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检验,但由于人民币印量巨大,有时难免会有极个别残次品流出来,但它不属于错版币。
这种残次品和错版邮票不同,邮票在设计或制版中出错,发行后发现错误会及时收回,少量流入社会的则成为珍邮,如“全国山河一片红”、“蔡伦公元前”等邮票。但残次人民币不是错版币,没有收藏价值,更没有升值潜力,当然,集币爱好者若有幸觅到这类与一般人民币略有区别的残次币,作为趣味币收藏倒也未尝不可。[1]
官方说法;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2月30日曾明确表态:并不真的存在“错版货币”。因印钞厂印钞时使用的印版、制造硬币使用的钢模等,是一个整体,在印制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局部倒置或颠倒。因此,也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收藏价值。
发现的所谓“错版货币”有人民币纸币、硬币,包括纪念币,还发现有外币。但无论什么币种,都是在原有货币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制作的。如果对所谓“错版货币”认真地观察或借助放大仪器观察,就会发现刀切、粘贴、修刮的痕迹。
伪造“错版”币
收藏市场上伪造“错版”币大致有这么几种:
一是将纸币中心的“壹佰”“伍拾”大写改成倒置;
二是将“100”“50”小写改成倒置;
三是将“中国人民银行”改成倒置;
四是将纸币中的水印暗像改成倒置。
此外,还有的将纸币上的编号改成含有“88888”的靓号。
相关法规
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错版货币”进行诈骗的,有关执法部门将依法制裁。
说明;有些情况下,一些钱币会被误作错版币。大致有以下几种:
1、水印移位;
2、票面有少许飞白残次;
3、票面裁剪有偏差,不是很整齐;
4、票面油墨色泽不均匀,或过深,或过淡。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