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至2000年间,伽利略号共6次近距离飞掠过木卫三,发现该卫星有一个独立于木星磁场之外的、长期存在的、其本身所固有的磁矩,其大小估计为1.3 × 1013 T·m3,比水星的磁矩大三倍。其磁偶极子与木卫三自转轴的交角为176°,这意味着其磁极正对着木星磁场。磁层的北磁极位于轨道平面之下。由这个长期磁矩创造的偶极磁场在木卫三赤道地区的强度为719±2纳特斯拉,超过了此处的木星磁场强度——后者为120纳特斯拉。木卫三赤道地区的磁场正对着木星磁场,这使其场线有可能重新聚合。而其南北极地区的磁场强度则是赤道地区的两倍,为1440纳特斯拉。
长期存在的磁矩在木卫三四周划出一个空间,形成了一个嵌入木星磁场的小型磁层。木卫三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一颗拥有磁层的卫星。其磁层直径达4-5RG (RG=2,631.2千米)。在木卫三上纬度低于30°的地区,其磁层的场线是闭合的,在这个区域,带电粒子(如电子和离子)均被捕获,进而形成辐射带。磁层中所含的主要离子为单个的离子化的氧原子——O+——这点与木卫三含氧大气层的特征相吻合。而在纬度高于30°的极冠地区,场线则向外扩散,连接着木卫三和木星的电离层。在这些地区已经发现了高能(高达数十甚至数百千伏)的电子和离子,可能由此而形成了木卫三极地地区的极光现象。另外,在极地地区不断下落的重离子则发生了溅射运动,最终使木卫三表面的冰体变暗。
木卫三磁层和木星磁场的相互影响与太阳风和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在很多方面十分类似。如绕木星旋转的等离子体对木卫三逆轨道方向磁层的轰击就非常像太阳风对地球磁场的轰击。主要的不同之处是等离子体流的速度——在地球上为超音速,而在木卫三上为亚音速。由于其等离子体流速度为亚音速,所以在木卫三逆轨道方向一面的磁场并未形成弓形激波。除了其本身固有的磁层外,木卫三还拥有一个感应产生的偶极磁场,其存在与木卫三附近木星磁场强度的变化有关。该感应磁场随着木卫三本身固有磁层方向的变化,交替呈放射状面向木星或背向木星。该磁场的强度较之木卫三本身之磁场弱了一个数量级——前者磁赤道地区的场强为60纳特斯拉,只及木星此处场强的一半。木卫三的感应磁场和木卫四的以及木卫二的感应磁场十分相似,这表明该卫星可能也拥有一个高电导率的地下海洋。由于木卫三的内部结构已经是彻底的分化型,且拥有一颗金属内核,所以其本身固有的磁层的产生方式可能与地球磁场的产生方式类似:即是内核物质运动的结果。如果磁场是基于发电机原理的产物,那么木卫三的磁层就可能是由其内核的成分对流运动所造成的。
尽管已知木卫三拥有一个铁质内核,但是其磁层仍然显得很神秘,特别是为何其他与之大小相同的卫星都不拥有磁层。一些研究认为在木卫三这种相对较小的体积下,其内核应该早已被充分冷却以致内核的流动和磁场的产生都无以为继。一种解释声称能够引起星体表面构造变形的轨道共振也能够起到维持磁层的作用:即木卫三的轨道离心率和潮汐热作用由于某些轨道共振作用而出现增益,同时其地幔也起到了绝缘内核,阻止其冷却的作用。另一种解释认为是地幔中的硅酸盐岩石中残留的磁性造成了这种磁层。如果该卫星在过去曾经拥有基于发电机原理产生的强大磁场,那么该理论就很有可能行得通。
形成和演变;木卫三可能由木星次星云——即在木星形成之后环绕于其四周的、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圆盘——的吸积作用所产生。木卫三的吸积过程持续了大约1万年,相
较暗的尼克尔森区和较亮的哈帕吉亚槽沟之间可谓泾渭分明。
较于木卫四的10万年短得多。当伽利略卫星开始形成之际,木星次星云中所含的气体成分已经相对较少;这导致了木卫四较长的吸积时间。相反,由于木卫三是紧接木星之后形成的,这时的次星云还比较浓密,所以其吸积作用所耗时间较短。相对较短的形成时间使得吸积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较少逃逸,这些未逃逸的热量导致了冰体的融化和木卫三内部结构的分化:即岩石和冰体相互分开,岩石沉入星体中心形成内核。在这方面,木卫三与木卫四不同,后者由于其较长的形成时间而导致吸积热逃逸殆尽,从而无法在初期融化冰体以及分化内部结构。这一假说揭示了为何质量和构成物质如此接近的两颗卫星看起来却如此得不同。
在其形成之后,木卫三的内核还保存了大部分在吸积过程和分化过程中形成的热量,它只是缓慢的将少量热量释放至冰质地幔层中,就如同热电池的运作一般。接着,地幔又通过对流作用将热量传导至星体表面。不久岩石中蕴含的放射性元素开始衰变,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加热了内核,从而加剧了其内部结构的分化,最终形成了一个铁-硫化亚铁内核和一个硅酸盐地幔。至此,木卫三内部结构彻底分化。与之相比较,未经内部结构分化的木卫四所产生的放射性热能只能导致其冰质内部的对流,这种对流有效地冷却了星体,并阻止了大规模的冰体融化和内部结构的快速分化,同时其最多只能引起冰体与岩石的部分分化。现今,木卫三的冷却过程仍十分缓慢。从起内核和硅酸盐地幔所释放出的热量使得木卫三上的地下海洋得以存在,同时只是缓慢冷却的流动的铁-硫化亚铁内核仍在推动星体内的热对流,并维持着磁圈的存在。现在木卫三的对外热通量很可能高于木卫四。
探测;旅行者号数个飞掠过或绕木星运行的探测器对木卫三进行了仔细勘查。其中的第一批是先驱者10号和先驱者11号,两者传回的关于木卫三的信息较少。之后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于1979年飞掠过木卫三。它们精确测定了它的大小,最终证明它的体积要大于土卫六,后者曾被认为大于前者。此外,这两艘飞船还发现了木卫三上的槽沟地形。
1995年,伽利略号进入环木星轨道。在1996年至2000年间,它共6次近距离飞掠过木卫三。这6次飞掠被命名为G1,G2,G7,G8,G28,G29。在最接近的一次飞掠——G2——中,伽利略号距离木卫三表面仅264千米。在1996年的G1飞掠中,它发现了木卫三的磁场。后来又发现了木卫三的地下海洋,并于2001年对外公布。伽利略号传回了大量的光谱图像,并在木卫三表面发现了数种非冰化合物。最近前往近距离探测木卫三的探测器是新视野号,它于2007年在前往冥王星的途中飞掠过了木卫三,并在加速过程中拍摄了木卫三的地形图和构成图
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合作的一项旨在探测木星卫星的计划——“木卫二-木星计划”将于2020年实施。2009年2月,美国航空航天局和欧洲空间局确认该计划将优先于“土卫六-土星计划”得以实施。但是欧洲空间局的计划资金仍然面临来自该局其他计划的竞争。木卫二-木星计划”包括美国航空航天局主持的“木星-木卫二轨道飞行器”和欧洲空间局主持的“木星-木卫三轨道飞行器”,可能还包括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主持的“木星磁场探测器”。 已被取消的环木卫三轨道探测计划是木星冰月轨道器。原计划使用核裂变反应堆作为其动力来源,这将使其能够对木卫三进行详细勘查。但是由于预算裁剪,该计划于2005年被取消。另外还有一个被取消的计划被称为“宏伟的木卫三”(The Grandeur of Ganymede)。
相关新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行星科学家马格丽特·吉威尔逊12月16日在美国地球物理学联盟会议上宣布,美国航空航天局“伽利略”号太空船发现了在“木卫三号”行星的表面下藏有辽阔的液体水的迹象。根据吉威尔逊研究小组利用“伽利略”号太空船上磁力计对“木卫三号”进行的磁场测量,在这个巨大行星冰表层190公里的下面隐藏着像地球上海洋中一样的咸水。吉威尔逊小组今年8月时曾公布在“木卫二号”行星上表面以下8公里的地方隐藏有液体水的证据。冰冻水在太阳系并不少见,但目前在宇宙中只有地球被证实存在液体水。
木卫三地图;2014年2月,木卫三有了第一份地图,这是有史以来木卫三第一次有了清晰地形结构图,显示出复杂的山脊分布,来自惠顿学院的杰弗里·柯林斯等科学家完成了木卫三的全部绘制工作。
展开全文